古代中国模件化设计
Chinese Modular design

从众多文物的细致考察来看,很多中国古代艺术品都是批量化生产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对这些艺术品品质的贬低。中国人从自然界创造万物的方式中,领悟到了通过组合不同的模件来不断完成创新的模式,并将之运用于艺术创作,从而在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性和高品质。

 


随着商周礼制的完善,青铜器慢慢从盛装食物的器皿变成了一种礼器。贵族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后,他们对青铜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对数量的要求上,他们还需要用青铜器的不同大小、花纹和各种组合形式,来体现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面对王室贵族们苛刻的要求,工匠们选择了利用模件化体系这个办法。只要根据需要将各种素材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就能创造出很多的纹饰变化。另外,器物组合也是区分贵族等级地位的重要依据,不同的组合代表了拥有这些青铜器的贵族的不同地位。这些器物的组合形式,实际上就是把单个的青铜器当作固定的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来体现差异和变化,这种方式无疑就是模件化思维的体现。

 

再来说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马俑大军,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其实都是用事先分别制作好的零件拼接出来的。主要的部件包括脚踏板、双脚、躯干、双臂、双手和头部,每种部件的款式其实也都十分有限。比如手就只有伸掌和握拳两种类型,脚也只有两种,类型最丰富的头也只有八种而已。但是工匠们把这些部件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拼接起来,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大军。

 

另一种完美体现模件化体系的艺术形式,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木构建筑主体中的梁柱结构都是利用预先就制作好的部件组装出来的,它的主要部件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斗、栱、梁、枋。工匠们会依据整个建筑的需要,将这些部件以不同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在完全不使用金属铆钉的情况下就能建造出一个完整的木制建筑。

 

模件化系统在建筑方面的运用还不只是体现在单个建筑的构造上。把单个建筑当成模件组合出的四合院,以及古代皇城的里坊制度同样是模件化体系的延续,这一点其实还是模件化体系融入社会制度的重要体现。